誰該為字型付費?

Bobby Tung
5 min readApr 8, 2016

--

空明朝©️許瀚文

這幾年在許多組織與設計師朋友的推廣之下,字體設計與應用成為設計的顯學。當然不限於台灣一處,打造著名Markdown編輯程式iA Writer的公司information architects早在2006年就寫下一篇著名的文章:"Web Design is 95% Typography”,無論是網頁設計、電子書設計,文字排版總是最為重要的一部份,而字型卻又是排版中最為核心的部分。

從使用者、設計師以致業主開始在乎字型是個好的開始,但是問題在於如何變成一種正常的商業模式來持續運行,是最終要面對的問題。

一套電腦字型除了每個字的設計以外,既然使用在電腦上,也必須注意技術上的那一面。舉個例子,像是漢字在直排上哪些符號要使用字型功能轉向,以及直排中橫排時英文與數字符號的壓縮處理等等,都需要配合實際使用的標準來與日更新。也就是說,除了設計以外,還需要長期在技術上維護,甚至連設計也會修正調整。漢字字型字量繁多,維護一套字型得花上不少的人力與資金,那麼,到底該由誰付費呢?

過去字型以光碟形式販賣,一套一套賣;後來以網路授權販賣。舉個例子,在Fonts.com上頭,Adrian Frutiger設計,小林章合作微調的Avenir Next,整套家族32種樣式單機授權$1,199,如果要嵌入電子書則是倍翻,要價$2,398元。就算你僅用其中一種樣式,單機也要$89,電子書則是$178元。而日文字型的價格也差不多,甚至沒有明確的電子書嵌入授權。

這種價格,若要設計師每一套都購買,設計就成了資本密集產業,而不是創意產業了。要出版社買單,更是有所困難。過去印刷廠購買RIP向量字的時代已經不再,到底電腦字型由誰買單?就在「印刷廠—出版社(或業主)—設計師」之間始終沒有定論。

但環境逐漸改變,字型公司現在除了Webfont服務以外,也提供字型租賃服務,只要你付一筆月費,就能使用服務中的所有字型。而這些字型的授權都允許應用在出版與平面設計,做大多數的設計工作都沒有問題。像是:

  • 文鼎的iFontCloud:文鼎可以說是台灣直到現在,還有持續創造新字型,並且持續維護舊字型的一家公司,以我所接觸的出版社來看,文鼎字型依然廣泛於文字書內文。若使用其租賃方案,每月每台電腦的成本是530元。
  • Fonts.com的Monotype字庫:Fonts.com是Monotype直營的線上字型販售服務,前陣子推出了Monotype字庫租賃服務,包括Helvetica Neue、Frutiger、DIN NEXT等經典西文字型,很可惜不包含香港蒙納的中文字,每月的成本是美金15元=台幣485元。
  • Morisawa Passbook One:日本森澤提供的服務,包含Ryumin、Hiragino等字體,價格較高,一台電腦授權是每年¥49,800元,平均每月是台幣1,200元。
  • Adobe Typekit:Adobe Typekit裡頭中文字型只有一套思源黑體,但是日文卻有台灣書籍設計蠻愛用的小塚明朝,應該包含在Creative Cloud中。

所以,如果以上服務你都訂了,那麼每月的成本大約台幣兩千元左右。但我覺得字型成本不應該都由設計師買單,而由業主分攤,例如書籍設計,由設計師和出版社收取500到1000元的字型費用;如果是網頁設計,Webfont的開支當然包含於專案之中,另外支付給服務提供者。

同時我也覺得電子書與遊戲App也該將字型成本算在其中,畢竟iOS上的蘋方與Android上的思源黑體(舊版是Droid Sans Fallback)主要供介面使用,並不適用於所有環境。對於電子書而言,更應該找一套字數充足,符合中文標點甚至寫法的明體字嵌入。迄今為止應該只有台灣角川的BookWalker願意付出成本購買字體授權用於自己的閱讀App上頭。

任何內容公司,只要與文字相關,在意字型的表現性與效果,是品味。而願意付費購買字型授權,支持產業鏈上下游的良好發展,是品格。我覺得在授權成本降低,讓所有設計師都能擁有這些字型應用在作品上是極大的變化,少許的費用能讓彼此互惠,產業才能正常並且健康地持續發展。

--

--

Bobby Tung

W3C i18n invited expert, editor of "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" (CLREQ), Evangelist. I provide consultancy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 Taiwa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