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nned數位發展部加入W3C,下一步?W3C是怎麼樣的組織,做些什麼?以及個人的期許 — 數位發展部於2023年1月1日加入了W3C成為會員,我目前的身份是W3C Evangelist(傳道士),負責在台灣協助招聘會員。但我不是W3C正式員工,這些發言也不代表W3C組織。 對於W3C這個網頁技術國際標準化組織做些什麼,理解的人不多,我希望藉由這機會說明一下組織的沿革與運作,也順便帶入一些個人的期許。 W3C的沿革 如各位所知,W3C由「全球資訊網(WebWide Web)」的發明者Tim Berners-Lee爵士所創立,所負責的是「網頁標準」的制定,包括HTML、CSS與JavaScript(ECMAScript),以及XML、JSON-LD等資料標準。 成立初期,Tim就認為網頁技術應該供所有人使用,所以在標準的制定上希望能集思廣益,採共識決,所以先建立社群,但網頁技術發展快速,需要專門的組織來協調標準制定工作。一開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成立了W3C總部,後來與法國Inria(後來轉為歐盟ERCIM)和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簽署聯合協議,共同建立全球總部;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於2013年加入行列,由這四所學術組織與大學作為「Host」,負責行政運作、會員管理,並且雇用專家協助各小組的運作。直到今年才希望能做到更有效率的運作,於美國成立非營利組織法律實體;但在實際運作上,依然維持與四所host的聯繫。W3c12 min readW3c12 min read
Apr 30, 2022段落開頭為什麼要「空兩格」?網頁、電子書的段落可以有什麼變化? 「段落開頭空兩格」這項規則,不僅應用在印刷出版,小時候在學校學作文以稿紙寫作時,國語老師也會這麼要求。 段落開頭第一行,中文習慣空兩格;日文習慣空一格,這是流傳已久的習慣,進而變成排版上的規則。然而要回朔這習慣從何而來,意外地,中文能夠找到確切的源頭;日文反而沒有。 中文段落開頭「空兩格」的源頭 民國八年,胡適、錢玄同、周作人等六人撰寫了〈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〉,此文件後來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於民國九年正式公佈,成為標點符號與排版規則的最早一份官方參考文件。 之後兩岸中華民國教育部發表《重訂標點符號手冊》,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有GB/T 15834–2011〈标点符号用法〉各自做為現在採用的標點符號標準,但〈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〉這份文件對於中文排版習慣與規則的建立,卻講得相當清楚明白。 在文件中「新式標點符號」的(十三)附則的(丙)項規定:「每段開端,必須低兩格。」。現在標點符號在兩岸各自有不同的規則,但「空兩格」卻都予以保留。段落8 min read段落8 min read
Apr 21, 2022漢字與英文、數字的間距怎麼處理?「中英間距」,之前有知名部落客Vinta稱之為「盤古之白」¹,詳細點說,應該稱為「『漢字』與『西文單字』、『阿拉伯數字』的間距」。 這是一項來自活字排版時代的處理方式,如上圖在日文排版需 …排版8 min read排版8 min read
Apr 10, 2022直排書中的數字,該怎麼處理才好?前言 我是W3C「中文排版需求(CLREQ)」的起草編輯,這份文件整合了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自活字排版以來的各種規則。但這份文件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給W3C的其他工作組,例如CSS工作組,來制定各種規則,讓印刷書的表現,能夠在電子書上得以相同的呈現。 雖然CLREQ上有著中文排版的各項規則,只是作為三種文字語言的技術文件,並不容易閱讀。而且從排版規則到實際排版,編輯必須做很多決定,來建立體例。CLREQ作為給CSS作者、瀏覽器引擎實作者參考的文件,不會提供編輯這樣的理路。 這幾年對於排版,我個人有著許多思考,長期以來一直放在腦裡,現在稍微有空可以寫下來,希望能作為編輯、美編在編輯稿件、設定體例時的參考。 近年的編輯到底怎麼了? 我賴以為生的工作中,製作EPUB 3格式電子書佔了蠻重的比例。除了固定接大塊一個月幾本的書外,有時也會接到平台發來的書。出版社不同,體例也各有不同。處理起來的麻煩程度不一,有些格外費力。縱中橫7 min read縱中橫7 min read
Feb 11, 2022用Ruby,寫台語。使用HTML Ruby標示注音,不僅能用於國語,也讓台語注音得以活化。 2019年底,財團法人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(中推會)受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補助,制定了一份數位內容產業標準「數位排版中注音調號定位方式」(中文版、英文版)。 這份文件的目的是要提出一套方法,應用OpenType字型技術,來將注音調號在直、橫排不同狀況下,放到正確的位置,而可以在網頁 …台語13 min read台語13 min read
Dec 26, 2021數位出版中的AccessibilityAccessibility的翻譯與定義 Accessibility,在英文的世界裡,因為這個單字太長,常會被縮寫成a11y;在中文的世界裡,則沒有公定的譯法,有譯為「無障礙」、「近用性」、「可及性」,也有人倡議譯為「親和力」。就其文義,在實體世界中,是各種輔助身障、視障、聽障等障礙者,能與一般一起具有相同能力的輔助設施;在數位出版的脈絡下,則是讓各種障礙者,得以具備和正常人一樣的能力,以閱讀、使用內容。 舉個例子,一本印刷書對於盲人而言,就只是一疊紙而已。但電子書因為內容是資料化的文字,且具有標題、章節等結構,就可以透過各種輔助科技,變成可以閱讀的內容。 所以,為求在文字上理解,數位出版聯盟將Accessibility翻譯成「無障礙輔助性」,應用在EPUB規格與相關文件、檢查器程式中文化上,以讓使用者輕易理解。 數位出版的數位化媒體與無障礙規格 數位出版在2021年現在,所使用的數位化媒體大致上底定。新聞與雜誌朝向網站轉型、書籍出版則以EPUB格式電子書透過網站銷售。無論網站還是EPUB格式電子書,其底層都是基於網頁技術:HTML、CSS、Javascript等,這些技術共享一系列已經相當完善的無障礙指引和技術,雖然要多花一些時間來做到支援,但不大會遇到不知道怎麼辦的狀況。Epub11 min readEpub11 min read
Sep 2, 2021一場電子書與Apple的冷戰終於結束2021年9月1日,Apple發表一篇新聞稿,為一場長達好幾年的電子書平台和Apple間的爭執劃上句點。 英文:Jap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closes App Store investigation 日文:日本の公正取引委員会によるApp Storeの調査が終結 中文: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對 App Store 調查結案 這裡列 …Apple6 min readApple6 min read
Aug 3, 2021讀《恐怖矽谷: 囘憶錄》(UNCANNY VALLEY: a memoir)搬到淡海新市鎮第一週,眾多收穫中的一件是在進台北靠輕軌與捷運的一個多小時,以及練習煮菜的時間裡,可以好好用在讀書上。 所以這本《恐怖矽谷》就被我迅速地讀完了。 原先在Facebook上看到朋友推薦時,感興趣的是作者原先從事出版編輯、版權代理助理的工作,爾後進去訂閱制電子書的這一段經歷。但實際上開始讀以後,發現其實佔的篇幅非常短。不過後面從Oyster到Github(以及中間不知名的數據公司)的故事也相當有趣。但總覺得──如同許多美國暢銷書都會給人的相同感覺──少了讓另一方來答辯的機會。 閱讀時有許多圍繞著這些書的想法,不完全緊扣著這本書的內容。寫在這兒作為紀錄。 顛覆「出版」 我之所以想讀這本書,是因為Oyster在2015年被Google收購(Acqui-hiring,簡單來說要人才不要商業模式)後,成為開發Google Play Books的主要團隊。這個團隊整併以後做了很多事,包括顯然把糟糕的App閱讀體驗給改好了;原來很不怎麼樣的Web閱讀模式也變得可用了;從善如流把Google Play Books的批發制拆帳比提高了一些;加入了Affiliate分潤制度等等……我想要了解Oyster這群人過去做了些什麼。科技8 min read科技8 min read
Jul 19, 2021『數位轉型』而起的一些回想前幾天,被前商業周刊社長俞國定先生拉進了Facebook社團「數位轉型學院」,百感交雜。 一來是我從去年開始整理整頓自己使用社交服務的狀態,只想留下必要的人事物與訊息來源,以外都梳理掉;二來是不再想讓網上這些訊息使自己煩躁──2021三級警戒的台灣,煩人的訊息還不夠多嗎? 這是我自身使用社交服務與戒除訊息的狀態。 另一是,看到另外幾位共同創辦人的身份以及討論的態度,大概又是產官學商界的長輩們交流對話之處,此時的我,沒什麼要做大生意,也沒有經營人脈關係的打算,只想穩穩過好日子而已。對這樣的線上社團實在不感興趣。 最後,「數位轉型」我覺得和我無關,但從雜誌到書籍出版,從作為媒體到W3C這組織在台灣的業務,眾多職業身份中聽到的耳語讓我產生許多思索;當然也因為過去幾年在聯合報隔週專欄得見報(抱歉了,原是寫3C科技,最後變成綜合性的科技時/政論,也感謝該報讓我任性地寫了七年),還得要去想這些事情。成功者少,失敗者多,而我自身也因所在的領域,算是個受害者,牢騷自然不少。出版15 min read出版15 min read
Jun 12, 2020iBooks Author結束支援,對數位出版象徵著什麼?一段多媒體發展史的「句號」,也可以說是「逗號」。 Apple於今年(2020年)WWDC前公布消息,將於7月1日起停止於App Store提供iBooks Author,同時將停止iTunes U服務。希望電子書創作者轉向使用Pages作為寫作與發行工具。 Apple這舉動有著什麼意義? 回到2012年,iBooks Author曾經是數位出版圈子裡極為熱門的工具,儘管台灣iBooks store(現在改名為Apple Books)未曾開店,但也有好幾本專書教導人們怎麼使用這套免費工具製作電子書。 但對我而言,他比較像是Apple貫穿30年互動多媒體歷史的產物,而不像一套「正統」的電子書製作工具。 對於許多人來說,十年前的事情記憶可能已經些稀薄了,先讓我們回憶當初是怎麼誕生出iBooks Author這樣的產品。 談談iBooks Author的前世今生 2011年,美國前總統Al Gore在App Store上推出了《Our Choice》的互動式電子書,當年iPad才剛誕生,人們願意花上$4.99到$14.99不等的金錢去購買這些互動式內容,僅是為了「體驗」手上這台平板的媒體潛力。Ibooks Author6 min readIbooks Author6 min read